在AI快速發展的數位時代,我們常談演算法、效率與算力,但真正決定AI能否成為「擴增能力」工具的關鍵,不是技術本身,而是人類是否具備想像力。
想像力,讓我們敢於提出不同的問題。當孩子仰望夜空,問:「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走?」多數大人會回答光線與距離的原理。雖然正確,卻抹去問題背後的驚奇。若改說「因為月亮想陪你回家」,孩子的笑聲才是最有創意的理解。
這種回答不是科學事實,而是一種想像練習,提醒我們在理解真實之餘,也別失去感受世界的方式。
吉卜林(Joseph Rudyard Kipling)在《就是這樣的故事》(Just So Stories, 1902)也以此方式回應「為什麼」。〈駱駝怎麼長駝峰〉、〈小象怎麼得到長鼻子〉、〈豹怎麼有了斑點〉,這些故事並非科學解釋,而是透過荒誕的情節創造新的「真實」。重複與韻律讓故事像咒語般朗朗上口,而親密的語調則讓它成為親子之間的共享語言。它們不是說教,而是透過幽默與幻想,培養孩子的好奇與創造。
這正提醒我們:想像並不是錯誤資訊,而是與真實並行的另一種創造能量。這樣的思維正是我們在AI時代所需。
AI能生成文字、影像、方案,但若缺乏人類的想像力,它不過是冷冰冰的輸入輸出。只有當我們以孩童般的好奇來提問,並以創意去引導,AI才會展現真正的擴增效能。重要的是,我們必須分辨:AI有時生成虛構或錯誤(所謂「幻覺」),這些並非可靠資訊,但若經由我們的判斷與引導,這些虛構元素也能成為啟發新想法的原材料。
AI可以提供「是什麼」的答案,但「為什麼」與「如果不一樣呢」仍須人類來追問。就像吉卜林的故事,它們延續人類自古以來用神話解釋世界的傳統。AI今日同樣能生成新故事、新情境,但要轉化為啟發與價值,仍取決於我們的想像與判斷力。
因此,在AI數位時代,想像力不是奢侈的附加品,而是核心能力。科學說明規律,AI延展邊界,而想像力則確保我們不會在效率中迷失。當我們勇於像孩子般問出「月亮為什麼跟著我」時,AI才能真正陪伴我們,開啟新的旅程。不是因為它替代真實,而是因為我們用想像力為它注入新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