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独家)专访NVIDIA反抗军代表 「关键三问」博通资深副总Ram Velaga 智能应用 影音
D Book
231
VeeamON Tour Taiwan 2025
Event

(独家)专访NVIDIA反抗军代表 「关键三问」博通资深副总Ram Velaga

  • 刘宪杰台北

前言:

OCP APAC将在2025年8月初,正式在台北开幕,在云端AI特用芯片(ASIC)以及网通芯片业务占据关键地位的美系IC设计大厂博通(Broadcom),是本次展会的重点业者。

博通,向来在媒体上趋于低调。

在NVIDIA CEO黄仁勳祭出了「NVLink Fusion」,想要拉拢更多夥伴的策略后,也惟有博通,目前仍不愿意向「帝国」屈服。

DIGITIMES在OCP APAC展前,专访了博通资深副总裁暨核心交换器事业群总经理Ram Velaga。

博通资深副总裁副总裁暨核心交换器事业群总经理Ram Velaga。博通公司网站

博通资深副总裁副总裁暨核心交换器事业群总经理Ram Velaga。博通公司网站

Ram Velaga针对云端生态系愿景、交换器芯片发展挑战,以及市场询问度火热的「矽光子」、以太网等技术前景都进行说明,更关键的,也表明了目前博通对于NVLink阵营的态度。

以下是专访纪要。

问题一,博通如何应对当前交换器芯片面临的挑战? 

答:最大的挑战自然是,现在透过制程节点升级,来提升芯片效能的做法,已愈来愈行不通,也就是「摩尔定律接近终结」。

但是,云端运算对于联网芯片速度提升需求日益增加,如同Meta曾提出,购入的GPU约有6成的时间,都在等待数据来回传输。

据计算,交换器带宽每倍增一次,对于网通系统的整体功耗和成本,能减少8~9成。这显见传输速度不仅是目前云端运算最大瓶颈,也是客户希望能够降低建置成本的关键。

因此,在制程升级效益受限,且功耗、芯片尺寸等物理限制日益紧绷的情况下,做到让带宽倍增的效果,是博通这几年来一直努力想突破之处。

除了透过培养强大技术能力,招募最强的人才,并且和客户深度合作,来满足客户对于规格的实际需求之外,更重要的是,得打造多个「平行团队」,同步进行多款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。

这不仅是让公司可把每代新产品,从发表到量产的时间缩短到一年内,也能同时针对多种不同增进产品表现的技术升级方向,进行试验,并能配合不同类型客户需求。

问题二,博通如何看待矽光子技术渗透速度与未来的竞争环境?

答:每一个新技术的推出,都会面临同样的挑战。

客户对新技术在系统运作里,会发生的各种问题并不熟悉。

也就是说,如何协助客户发现、解决问题,并提升信赖度,是最大的挑战。

矽光子也不意外,博通很清楚矽光子的普及,需要「不只一个时代」的累积,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平滑成长曲线,直到某一个突破的瞬间,才让渗透率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上去。

初步来看,博通认为至少还需要3~4年的发展,矽光子产品才有机会达到一定的量产规模,达到5~10%的渗透率。

博通在矽光子是先进者,已投资多年,在NVIDIA宣布推出自己的矽光子解决方案的3~4年前,博通已有矽光子解决方案量产出货。

我们对于自己在矽光子领域的长期发展,抱持很高的信心。

不过,博通对矽光子的想法,并非一定要在这块市场做到「赢者全拿」,赚进大量营收。矽光子,应当成是一种「赋能」的技术。

围绕的核心目标,要让整个云端运算生态系可以更加自由,进一步基于矽光子技术,来打造自己的运算芯片及系统。

如果所有人都能「更轻松地」开发矽光子与运算芯片产品,AI生态系会更加蓬勃,这才是博通想要达到的目标。

博通罕见接受媒体访问,公开谈及对于NVIDIA、矽光子、网络交换器芯片的看法。法新社

博通罕见接受媒体访问,公开谈及对于NVIDIA、矽光子、网络交换器芯片的看法。法新社

问题三,怎麽看NVIDIA开放NVLink的IP? 博通会合作还是走自己的路?

答:其实NVLink的开放,并不是真的开放。

NVIDIA其实是希望增加NVLink的渗透率,来把更多的云端运算,拉进自己的那一套封闭生态系当中,这并不是真的在创造一个开放的AI生态系。

NVIDIA的GPU,无论如何,只会认定自家的Connect X系列界面卡或是NVLink Switch。

所以,无论NVIDIA采用何种行销语言,只要使用NVLink的IP开发产品,要取得所有的功能,还是得绑在NVIDIA生态系中。

唯一真正完全自由的联网基础技术,不应该是NVLink,而是单纯的以太网络。

博通打造什麽样的产品,其实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重点是博通最终的目标,是要打造一个完全开放的生态系,来推动整个产业技术升级。

举例来说,3年前博通参与了Ultra Ethernet Consortium(UEC)的创立。

宗旨是,你不一定得需要采用Infinite Band的技术才能做到大规模的芯片互联,以太网络技术其实就做得到。

唯一的技术瓶颈只在于RDMA规格,而这一点突破之后,以太网络芯片本身是不是博通推出的,就没有那麽重要了。

UEC的规格标准制定下来之后,所有人都可以根据新的标准,来打造自己的数据传输芯片与系统。

这不需要像NVLink那样,还得跟NVIDIA购买授权、签订私人协议。

所有的IP与技术都是开放的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,博通相信AI市场里面,没有人希望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独占话语权,或是拥有某些特定规格之后,就可以告诉别人可以怎麽做、什麽不能做。

像最近发表MI系列新品的超微(AMD),传输基础架构也是基于以太网络。

所以博通认为,未来3~4年的时间,云端AI运算所需的数据传输扩充方案,主流技术就是以太网络。

以太网络芯片最美好的一点是,你的交换器和交换器芯片,可以来自任何一家你想要的供应商,不会有任何技术独占的问题。

我们有信心,以太网络技术后续在云端运算领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责任编辑:何致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