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寸SiC再传新出海口! 中系厂打进Meta AI智能眼镜供应链 智能应用 影音
D Book
236
DTApp
DForum1017

12寸SiC再传新出海口! 中系厂打进Meta AI智能眼镜供应链

  • 黄女瑛台北

12寸SiC新应用再传捷报,打入Meta AI眼镜供应链的竟是中系新创业者。法新社
12寸SiC新应用再传捷报,打入Meta AI眼镜供应链的竟是中系新创业者。法新社

当市场普遍认为第三类半导体当中的碳化矽(SiC),有机会切入半导体先进封装供应链,使得12寸SiC晶圆有机会「弯道超车」,甩开6寸与8寸SiC功率元件艰辛苦海中的此刻,市场传出另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。

据传,中国的SiC新创公司,替12寸SiC基板找到了另一个高附加价值的「出海口」,甚至成功打入了科技巨头Meta的AI智能眼镜供应链。
 
熟悉化合物半导体业者解读,这可能替中国SiC产业开辟了新路径,更为全球SiC材料的应用,带来了全新思维,影响力正在SiC产业链中逐步发酵。
 
有业者指出,这项发展也凸显了12寸SiC「双轨发展」趋势:一边是中国供应链以光学特性切入AI智能眼镜,另一边则是台湾与「非中国」供应链以优异的散热特性,成为高端封装材料的潜力族群。
 
供应链业者表示,外传这家中国新创12寸SiC晶圆业者之所以能成功获得科技巨擘Meta青睐,特别是现在高度受瞩的AI智能眼镜供应链,其背后关键推手,其实是一家国际半导体设备一线大厂牵线。

相关业者并不透露具体特定厂商细节,但坦言,该国际设备商不仅提供了关键的制造设备,同时承接Meta AI眼镜相关零组件的统包,并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整体解决方案(Total solution)。
 
该案例也显示,在复杂且分工精细的半导体供应链中,单一环节的技术突破,仍需要透过强大的整合者,才能有效转化为商业价值。即使地缘政治下,供应链为找寻最适供应商,仍尽可能克服诸多外界环境的阻挠。
 
针对12寸SiC打入AI智能眼镜新应用领域一事,半导体相关供应链业者补充,通常SiC被直觉视为功率元件的关键材料,其价值核心在于优异的电性,例如耐高压、耐高温与低损耗。全球的SiC产业链,从晶圆制造到终端应用,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属性展开,专注于提升材料的纯度与减少内部缺陷。
 
然而,中国这家新创公司的核心技术,却是将12寸SiC晶圆应用于AI眼镜的「显示屏元件」。其看重的,是SiC的「光学特性」,例如折射率与透明度。这项技术的转向,巧妙地绕开了SiC晶圆制造中最棘手的「缺陷」问题,为产业带来了全新的视角。
 
其实SiC晶圆制造,尤其是12寸般的大尺寸,其长晶过程比小尺寸更难控制,更容易产生「晶格缺陷」,例如位错(dislocation)就是其中一种。
 
在传统功率元件应用中,这些缺陷是致命的,一颗缺陷就可能导致整个芯片报废,严重影响良率与成本。这也是SiC产业,特别是中国业者在与美、欧、日等老牌大厂竞争时,所面临的主要挑战。
 
然而,在AI智能眼镜的光学应用中,只要这些缺陷是肉眼不可见的,就完全不影响功能。这意味着,即使是良率不佳、充满数百个缺陷的12寸单晶SiC晶圆,也能在这个领域被赋予全新的商业价值。
 
业者描述,一颗缺陷(Defect)肉眼根本看不到,更何况若有几百颗defect的存在,但这证明了在AI智能眼镜对SiC缺陷的高容忍度,让原本被视为「废品」的晶圆,重新进入有价值的供应链。

 

 
 
责任编辑:何致中